“责任内阁”是我们今天看西方新闻经常听到的一个词,通常与这个词联结在一块的还有“君主立宪”,这是西方一种十分重要的政治制度。然而“内阁”这个听起来十分西方的词汇却来源中国,在六百多年前,建国不久的大明也产生了“内阁”,这算是明朝走向“君主立宪”的尝试吗?或许一切都要回到六百多年前去寻找答案。
1.劳模朱元璋的烦恼
后世给明朝内阁的定位是在中央设立的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之所以会由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是因为原来协助皇帝行政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因而源头还得追到明太祖朱元璋那儿。
大明新建之时,承袭旧制立丞相辅佐君王处理朝政。然而,自明初四大案之首的胡惟庸案爆发后,疑心甚重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下定决心废除丞相制、中书省,亲自上阵统率百官。朱元璋的一顿操作使得皇权得到强化,但这样一来,大事小事就得皇帝一个人操劳了,无疑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废除丞相后不久,朱元璋曾在八天内平均每天批阅200多件奏章,处理国事400多件。如此大的工作量纵然是朱元璋这样的劳动模范都不由得感慨工作的辛苦,以至于他曾经作诗一首表现自己的工作辛勤“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拥被。”